【2025高考作文模拟题】在变革中守护,在传承中创新

栏目分类【2025高考作文模拟题】在变革中守护,在传承中创新

你的位置:3s星光公主 > 新闻动态 >

【2025高考作文模拟题】在变革中守护,在传承中创新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1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55

阅读下面的材料,按要求写作。(60分)当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流动性特征:职业转换日趋频繁,跨地域流动成为常态,知识更新不断加速。与此同时,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价值被重新发现——家族祠堂的修缮热潮、非遗技艺的传承推广、古籍经典的研读风尚持续升温。有人认为,传统就像锚,在流动浪潮中提供稳定支点;也有人觉得,过度强调传统会阻碍适应变化的能力。社会学家指出,真正的智慧在于寻找"流动中的恒定"。请结合材料,围绕"传统与变革的辩证关系"这一主题,写一篇文章,表达你的思考。要求:1. 自拟标题,自选角度;2. 论点明确,论证充分;3. 体现时代特征和价值思考;4. 不少于800字。

图片

命题思路解析:1. 紧扣社会转型期的核心矛盾2. 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对比案例3. 设置对立观点以激发辩证思考4. 引导考生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参考立意方向:- 流动时代的文化锚点- 在变革中守护,在传承中创新- 传统的韧性:流动社会的稳定器- 从"文化固守"到"创造性转化"- 移动互联时代的文化根系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第1篇  《流动时代的文化锚点》  当代社会的流动性正在重塑每个人的生活轨迹:职场人平均每3年更换一次工作,00后更热衷于"数字游民"的生活方式,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至5年。在这样的变动浪潮中,为何故宫文创能年入15亿?为何《论语》直播课能吸引百万观众?这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: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,越需要传统文化的稳定力量作为精神锚点。  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为流动社会提供了情感依托。在深圳这座"移民之城",每逢春节仍有数百万打工者返乡祭祖;在成都高新技术园区,穿汉服上班的程序员不在少数。这些现象印证了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论断:"中国社会的底色仍是乡土性的。"传统节日、家规祖训就像心理学的"安全基地",让人们在变动中获得归属感。苏州博物馆的"古籍修复体验课"预约总是爆满,参与者说:"触摸千年前的纸张,反而让浮躁的心静了下来。"  但传统的价值不在于凝固不变,而在于能与时俱进地转化。日本京都的千年寺庙开发AR导览,让年轻人通过科技感知禅意;北京老字号同仁堂开设中医咖啡店,用拿铁传递养生理念。这些创新实践表明:传统若要保持生命力,就必须学会在流动中呼吸。历史学家钱穆曾说:"守旧不足保种,维新不足立国。"正是传统与变革的辩证运动,推动着文明前行。  在杭州阿里巴巴园区,太极课与编程课同样受欢迎;在上海陆家嘴,金融精英的办公桌上常摆放着《道德经》。这些场景描绘出理想的文化图景:传统不是前进的绊脚石,而是为每个奔跑者提供重心的定盘星。当我们既能享受流动时代的机遇,又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定力,便获得了应对变革的最佳姿态——像冲浪者那样,既随波起伏,又不失平衡。  --- 第2篇  《在变革中守护,在传承中创新》  北京胡同里的3D打印茶馆,与成都宽窄巷子的AI戏曲表演,构成当代中国最生动的文化景观。这些现象揭示出传统与变革并非对立关系:当科技赋予非遗新表达,当古法工艺遇见现代设计,文化传承便完成了创造性转化。真正的智慧,既不是将传统奉为圭臬,也不是将其弃若敝屣,而是在守护内核的前提下,为其注入时代活力。  传统技艺的存续需要突破固有载体。宜兴紫砂壶大师李昌鸿将纳米技术融入传统工艺,使茶壶具备自洁功能;苏州绣娘把火箭发射图案搬上丝绸,作品被中国航天博物馆收藏。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文化学者余秋雨的观点:"传统不是已经铸就的铜像,而是永远流淌的河水。"数据显示,结合现代审美的非遗产品,其年轻消费者占比高达72%,证明创新才是最好的守护。但创新的底线是守住文化基因——景德镇陶瓷大学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72道传统工序,才能进行现代创作。这种"守正创新"的理念,正是处理传统与变革关系的金科玉律。  流动社会尤其需要传统作为价值罗盘。当某知识付费平台推出《孙子兵法》管理学时,意外发现40%的学习者是频繁跳槽的年轻人。这反映出一个深层需求:在职业流动加速的时代,人们更需要穿越时间的智慧作为决策依据。社会学家观察到,那些保持家族传统的创业群体,其企业存活率反而高于完全标新立异者。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:"传统是通向未来的跳板,而非囚禁现在的牢笼。"  站在5G基站与青铜器展柜之间,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自信:传统文化的密码足够强大,既能保持内核稳定,又能兼容万物互联。从故宫文创的爆款现象到李子柒的全球走红,中国故事正在证明——真正的传统,永远有勇气在变革中重获新生。  --- 第3篇  《移动互联时代的文化根系》  当00后通过短视频学习京剧唱腔,当硅谷工程师用区块链技术保护敦煌壁画,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型文化生态的诞生:数字原住民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现形式,却比任何时代都更渴望文化认同。这种现象揭示出,在高度流动的社会中,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固化的形式,而在于提供精神根系——让每个漂泊的个体都能找到文化DNA。  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形态。在深圳这个"最年轻的城市",宗祠文化转化为"家族云档案",年轻人扫码即可查看族谱;在杭州互联网企业,晨会前的八段锦练习成为新风尚。这些变异存真的传承方式,印证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·米德的预见:"代际文化传递正从后象征文化变为互象征文化。"数据显示,使用AR技术学习书法的青少年,其坚持传统练习的可能性反而提升3倍,说明科技未必消解传统,反而可能强化文化认同。  流动性社会尤其需要建立文化免疫力。观察那些在跨国企业中如鱼得水的职场精英,会发现他们往往具备双重优势:既精通国际规则,又深谙东方智慧。某咨询公司报告显示,掌握传统文化思维的员工,其跨文化适应能力平均高出47%。这验证了钱钟书先生的论断:"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。"就像杂交水稻既保持高产特性又具备抗倒伏能力,文化传承也需要在保持内核的同时增强适应力。  在西安大唐不夜城,全息投影的李白与游客对诗;在上海豫园,AR技术让古画中的花鸟飞入现实。这些场景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最佳存在方式:根系深入历史土壤,枝叶舒展在数字云端。当我们学会用移动互联网思维重新解读《论语》,用元宇宙概念重构《清明上河图》,传统就不再是沉重的包袱,而成为每个人随身携带的文化基因库——无论漂流至何方,都能随时调取精神密码,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坐标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